期刊介绍
电信网技术刊物。旨在贯穿政府颁布的电信网技术体制、标准、规范、提供与新技术、新装备有关的各种网络规划的解决方案,以及系统、终端设备入网检测信息、咨询,增进中外电信界的相互了解,促进电信主管、经营、科研...【详细查看】
期刊导读
- 11/11吴金萍:矢志不渝,攀登通信行业一个又一个高
- 11/11“光纤之父”高锟逝世, “儒雅君子”打开了人类
- 11/1170年70人“话”通信 | 叶唯琛:携手中国通信业 拥
- 11/11科学家首次实现了量子纠缠态发送信息,发现了
- 11/09烽火通信中标湖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智能
“光纤之父”高锟逝世, “儒雅君子”打开了人类
【作 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 要】:9 月 23 日 , 2009 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、中科院特聘外籍院士、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先生在香港逝世,享年 84 岁。提到高锟可能很多人不甚了解,但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光纤通
9月23日,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、中科院特聘外籍院士、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先生在香港逝世,享年84岁。提到高锟可能很多人不甚了解,但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光纤通信技术,便是高老先生倾尽一生的研究成果,绝对称得上是“光纤之父”。
高锟先生1933年出生在上海金山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。据说他名字里 “锟”字是父亲根据家里珍藏的一把宝剑而起的。小学和初中的第一年在法租界的“上海世界学校”就读。在学校期间受到驻校法籍教师的影响,不仅熟练掌握了英文和法文,也对外国的文化、科技有了很多了解。这对他以后从事科学前沿探索工作提供了基础。
1948年解放前夕,为了躲避战乱,15岁的高锟还未完成初中学业便随家人辗转迁居香港。在香港的圣若瑟书院读完了中学,并以全香港前十名的优异成绩考入香港大学。由于高锟酷爱机电专业,因此在考入当时没有机电相关专业的香港大学后不久,又考入了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。在科学殿堂英国,高锟于1957年毕业,并于8年后获得了电机工程博士学位。
在攻读博士期间,高锟在当时著名的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担任工程师,研究高频波的远距离导管传输技术。高锟发现,高频虽然可以负载更大的信息量,但是在空气中的严重衰减是远距离传输的最大障碍,而通过导管传输也依然无法解决衰减问题。
在当时,光信号传播衰减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,由于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,因此远距离传输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。这时已经博士毕业的高锟没有放弃研究,经过多年的探索,发现了导管传输衰减的真正原因:导管材质中的杂质。这时,一种现代的光纤传输的模型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。于是他开始寻找能生产光纤的厂家。
在那个时代,没有一个工厂能生产出衰减率低于20 dB/km的光导纤维。因为研发生产成本太高,而短时间内看不到收益,因此高锟的理论被几乎所有的玻璃厂拒之门外。为了生产出超纯净玻璃纤维,高锟自己动手开始研究生产工艺。1966年,高锟的《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》论文发表。1970年,他终于制造出低衰减率的试验性光纤。也许高锟先生没有想到,就在那一刻,他掀开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通信技术革命,也由此诞生了巨大的全球光通信产业。1971年世界上第一条1公里长的光纤问世,1981年诞生了第一个台光纤通讯系统。
我国的光纤技术研究于二十世纪七十年起步。当时根据高锟博士的论文,前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开始研究光纤技术的国产化应用。到1999年,中国生产的8×2.5Gbps WDM光纤传输系统首次在青岛至大连开通。
七十年代初,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学系教授主任,后来成为电子学系首任讲座教授。并于1987年至1996年期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。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。2009年,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揭晓,高锟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这座科学界璀璨王冠上的明珠。
高老先生一生性格随和,文雅有度。在香港中文大学任职期间,学生们总喜欢和这位科学界泰斗开起玩笑和恶作剧,在学生们的眼里,他只是一个脾气好的“糟老头”。而老先生对于这些顽皮的学生都是一笑而过。退休后先生每年都会自掏腰包给学校捐款,资助家境困难的学生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评价高锟:您的研究完全改变了世界,促进了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,为您而感到骄傲,世界欠您一个极大人情。
文章来源:《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》 网址: http://www.xxtxzz.cn/zonghexinwen/2020/1111/1036.html